视频丨呼吸不畅,谨防慢性阻塞性肺病。专家提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20日浏览量:
今天(19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今年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的主题是“呼吸困难,谨防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国有近亿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是中国第三大死因。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指南,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道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一次肺功能。
晋升40岁及以上人士
每年检查一次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可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和痰多。肺功能检测是诊断COPD的重要检测方法。
国家慢性呼吸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杨婷:肺功能检查非常重要,对于 COPD 和哮喘的诊断也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任何 40 岁或以上、长期吸烟、暴露于危险因素且有慢性症状的人都应该进行肺功能检查。事实上,中国的健康行动之一就是40岁以上人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高危人群每年应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这是国家首创指标。
COPD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粉尘、化学品等)、遗传因素、儿童呼吸道感染等。鼓励高危人群积极参与慢性呼吸道疾病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出现这些情况表明您可能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应高度警惕并立即就医。
慢性咳嗽、痰多动作:早上明显,常被误认为“吸烟者的正常症状”或“老年人”;
气短或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起初只在爬楼梯或快走时感到“不够”,逐渐发展成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甚至休息的感觉。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治疗常涉及吸入药物,患者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定期、长期使用。医护人员必须反复教导和检查患者的使用情况,确保药物能有效到达肺部,避免使用不当影响治疗效果。
中国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原药保护要点
专家介绍,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基层面临着不需要用药的问题。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意见》,其中将慢阻肺作为药物保障的重点内容。
国家慢性呼吸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杨婷: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期管理的药物设备确实不足。许多草药医院都配备了较多的吸入药物或急救雾化药物。长期控制疼痛的药物是不够的。如果在基层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无药,他可能会因为处方药物问题而返回上级医院,但仍不可能真正将患者维持在基层。
《意见》建议,各地要优化医联体药品目录中慢性病药品品种,支持主要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慢性病预防。肺病等慢性病确保患者获得长期处方服务以及缺失药品的登记和配送服务。加强医保政策协调,确保医保目录药品费用,探索对在重点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的参保患者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一体化。各地将慢阻肺等慢性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管理、康复全流程服务功能纳入基层。到2030年,系统化、持续化的服务模式将在基层得到广泛应用。去年9月,我国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防治模式从传统的“被动医疗”转向系统综合筛查覆盖全民的跟踪、随访和健康教育。
国家慢性呼吸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杨婷:当地医生可以通过疾病预防、戒烟、疫苗接种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管理。通过每年4次随访和长期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减少反复慢性加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耐受力,减少患者反复到上级医院就诊,特别是轻度加重导致的住院甚至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