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台剧、数字人物、全息场诠释大别山精神。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5日浏览量:
通讯员 陈玲 秦玉文
“黄安地区数千人积极响应、配合抗击,一场震惊中国的大混乱即将发生!” 10月10日上午,湖北工业大学图书馆报告厅,灯光褪去,台上响起铿锵有力的朗读声,立即载着400多名教师和学习者回到1927年黄麻起义现场。
这是8月7日,湖北工业大学与纪念馆共同举办的“八七红·迪亚别山精神专题课·分享思政课”和“梦想主张”湖北工业大学思政通识课”现场,各中学和共建单位的学生老师上课。
舞台剧+数字人物 让学生沉浸在历史之中
这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我意义上的,不过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舞台上由湖工大学师生执导的《黄麻雷》将当天的课堂推向高潮。舞台上,董必武平静地将1987年会议的精神传达到他的秘密家里;黄安郑维三、陈定厚带来的紧急报告充满了焦虑;当潘仲儒宣誓“我们决心十年二十年”时,他的眼睛里闪烁着胜利的光芒。演员们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方式,将革命先辈的形象展现在舞台上。观众作为一个人呼吸他们经历了决定革命方向的主要会议。
“我在书中读到的历史通过个人表演变得非常真实。”饰演潘仲儒的学生黄志远表示:“这次表演让我体验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革命先烈的信念和选择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理解‘坚守信念、跟党走’。”
除舞台剧外,课程还创新了数字人解说、影视片段、诗歌朗诵等形式。当AI数字人的讲述伴随着历史图像清晰地再现了大别山上刘邓大军万里跃迁的英雄气概时,在场的师生们都屏息凝神;当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说出热爱的《再见,大别山》,再现1947年军队前进和1949年出发的历史场景时,很多人都会热泪盈眶;当参观“红旗飘扬大别山”专题展览时,师生们有了更多不一样的体验。
“这堂课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让我们走在历史里’”,8月7日纪念馆会议副主任晶晶说。 “恩计量和互动教学设计使其不再是一段红色历史,而是一张可以感受、可以触摸、可以反思的精神地图。”
从革命的火花到青春的轨迹,大别山精神代代相传
如何让来自革命时代的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大学校园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光芒?
“大别山精神与湖北工业大学的发展史息息相关。”课程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华谦讲了一个故事:1952年,在校时,参加黄麻起义的湖北红安老红军战士王乐波就是一个故事。当时,临时借用带有教室和宿舍的摊位非常困难。面对困难,王乐波建议,“艰苦奋斗的口号”是建设艰苦奋斗的学校的“引领”。教师和学习要满怀热情地工作和学习。 73年来,全校师生充分铭记王校长思想校长的教育,使大别山成为发展心灵、教书育人的生动教材。
大别山精神不仅印在了湖科大的历史起点,也深深影响着当代教师和学习者。 21年前,一个叫季继康的孩子在伟人的支持下考入了湖北工业大学。他怀着感恩之心,于2005年创办了“爱心助学社”,多年来遵循“学生扶弱济困”的理念,帮助学生8100余名。他们志愿服务时间超过62,000小时,并培训了4,000多名剩余志愿者来传播爱心。该团队被命名为“本宇志愿服务队”。 NowOf the Tag -Sun,67名志愿者前往Hon赣县再次开展乡村振兴技艺。他们开发的红色课程《最爱的人》入选湖北省爱心关怀班精品课程库。这是新时代“团结拼搏、坚忍不拔”的大别山精神的生动体现。
“王乐波爷爷不怕苦,肯吃苦,我想向他了解一下。”正在上课的广埠屯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子艳。 “我们是红色基因和先锋连的传承者,在强国征途上,我们必须占领这股精神之火,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燃烧、永远闪耀。”在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的学生王如意说。
“红色基因永远是我们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深深植根于校园血液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种精神传承变得更加踏实。”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吴玉源表示,我们正在探索思想政治课程创新形式,让宏大叙事更入脑、更受关注、更入脑、入心。
据悉,“追梦”系列思想政治通识课已连续举办六年。每期都旨在解决孩子学习中的困惑和时下热点话题,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除了激活学校指导人员外,跨学科邀请留校及校友团队提供线下授课,还广泛邀请硕士研究生、学术名人、留守各界专家等加入教育队伍,组成优势齐全的“思政师团”,走进云课堂,与年轻学子对话。